
从“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坐标系看中欧合作的全新空间

伴随着古丝绸之路上的一路驼铃声,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商业往来源远流长。众所周知,丝绸之路始于张骞出使西域的中国汉代,后来延伸到罗马等欧洲城市。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之后,古丝绸之路上曾经的风采再次有机会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也因此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如今,重提丝绸之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古喻今,为新时期中国拓宽更多国际经济交流空间奠定基础。随着近些年来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欧洲国家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经济关系发展也更加受到重视。
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正如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强调的那样,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对于中国与欧洲经贸关系发展而言,无论是借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还是借助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最终殊途同归,都会对各自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在原有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下,中国更多扮演旁观者、跟随者的角色,而随着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铺开,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然会扮演主要参与者的角色,甚至不排除朝着引领者的方向发展。


客观地说,如果没有一带一路倡议,中欧经贸关系虽然也会向前发展,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比没有一带一路会要大很多,机会也会少很多,而一带一路带给中欧经贸关系的恰恰是更多“额外”的发展红利。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显然,中国加强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带一路上最活跃的“两头”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还存在巨大的经济合作潜力有待挖掘。虽然人口基数不小,但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比较低,购买力相对差一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受到的牵制自然也多一些。迄今为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口占包括全球人口的43.4%,而这些国家的GDP占世界GDP比重的大约16.8%。
进出口贸易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赢的重点,而欧洲国家又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这两条主线之间可以说有大范围叠加。按照人民币口径计算,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0.5%。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0.5%,略高于全国平均增幅,而进口增长0.4%,又略低于全国平均增幅。对比之下, 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在整个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为25.7%,其中出口和进口占比分别为27.7%和23.1%。不难看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相比其他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欧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关系表现却更好一些。按照人民币统计计价,2016年中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3.4%,其中,出口增长2.7%,进口增长4.4%。不难看出,只要中国与欧洲国家进出口贸易关系能稳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畅通”就十分靠谱。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贸易关系固然重要,但未来更需要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我们的确还存在短板。一方面,2016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金额将近71亿美元,仅占整个利用外资规模的5.6%。但也要看到,同样都是在2016年,全世界对华投资按人民币折合也仅增长4.1%,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时机投入外资更是减少16.5%,而欧盟28国对华投资却增长35.9%。另一方面,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业直接投资额145亿美元,也仅占8.5%。相比之下,2016年我国的境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增长44.1%。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下降2%。此时,不要忘记一带一路的两端中的另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在欧洲国家的投资可圈可点,除了像吉利并购沃尔沃、中国在白俄罗斯设立的境外合作园区等“存量”项目干得风生水起之外,中国在欧洲国家投资的“增量”项目中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少,如美的并购德国机器人企业库卡,中核参股英国的核电项目等。
从现如今中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来看,不能忽视自身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各种挑战,特别是要重视从原有国际分工格局压力下“突围”。为此,在发展与欧洲国家之间经贸关系过程中,要力争克服以下障碍。
首先,从进出口贸易上看,近些年来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从前些年的光伏双反案到近来欧盟对中国钢铁进行反倾销,都说明中国制造在欧洲市场上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2016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周年的日子,而按照当初的《入世议定书》第15条,无论是否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都不能够在反倾销过程中使用替代国的手段。然而,现阶段欧盟不仅否认中国有资格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而且继续采用替代国做法对中国的高铁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构成中欧贸易关系发展的重大阻碍。
其次,从利用外资上看,欧洲企业在中国投资不仅来得早,而且做得大,水平高。例如,大众汽车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客观上是一种双赢。然而,去年欧洲企业中国商会的一份调查显示,虽然47%的受访欧盟企业仍有意在华拓展业务,但这一比例与2013年的86%相比大幅下降了39个百分点。对欧洲企业的抱怨不必过度惊诧。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现阶段中国经济成长速度相对前些年明显放缓,一部分企业调整在华业务也是正常的,并不能就此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变差了。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如今中国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而欧洲企业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抱怨反而多了起来。实际上,随着内外资所得税并轨,欧洲在华企业抱怨的潜台词是想说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有所减少。其实,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面对的投资环境也依然在改善,特别表现在投资准入、基础设施等方面。
再次,从对外投资上看,现阶段中国企业在欧洲国家遇到的投资保护主义也越来越明显。虽然中国企业“走出去”能够给东道国带来更多机会,但并不是畅通无阻。虽然美的并购库卡项目最终成交,但并购过程也遇到来自欧盟的阻力。中国木林森公司并购德国欧司朗更不顺利,其间一度差一点被“搅黄”了。德国经济部在2017年9月曾批准中国福建宏芯基金(FGC)收购德国半导体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但仅一个月后德国经济部就撤回了批准书。
我们与欧洲国家发展经济关系,尽管也存在竞争,但在互补、互利上的相互合作共赢机会更多,而在一带一路的大合唱中,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产生共鸣的机会更多。前些年,欧盟曾经要对中国的光伏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但经过磋商,在中方承诺限价格、限数量的“双限”做法后,中欧双方妥善解决了光伏贸易争端。
站在一带一路的坐标系上,未来会更看好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而眼下的当务之急则应当体现出于一带一路的“五通”相辅相成。
从政策沟通角度来看,中欧之间要强调做到理念上相互认同,诉求上相互包容,方向上相互协调,管理上相互对接。现阶段,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正在抓紧进行,未来双方应当择机启动中欧自贸区谈判,至少现阶段需要做好准备。同时,一带一路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对接也是一种政策沟通,现阶段特别是要强调一带一路与欧盟的容克计划之间相互对接。
从设施联通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中远并购希腊港口以及中国企业承建塞匈铁路等项目推进,中国对欧洲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项目的参与力度进一步强化。也要看到,对于中欧之间的交通运输设施来说,欧亚大陆桥的使用,不仅相对于空运有助于控制物流成本,而且相对于海运可以节省时间一半左右。为此,要整合好现有的中欧班列带来的物流便利,减少地理条件对中欧之间合作带来的阻碍,进一步完善中欧之间的经济走廊建设。
从贸易畅通角度看,应当被看作是“五通”中的“重头戏”。除了要妥善解决好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外,更要想办法做大合作的“蛋糕”,如中国的楚天科技公司最近发起针对德国只要装备企业Romaco的75.1%股权联合并购。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进程。对于中欧贸易发展来说,要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当然,除了发展直接贸易关系之外,中国与欧洲国家还有必要携手推进第三方国际产能合作。
从资金融通角度来看,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贸易投资合作关系的发展,都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与资本跨境流动便利。在这方面,目前最大的看点就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而随着英国的率先加入,许多欧洲国家也有机会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分享未来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红利。也要看到,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等欧洲的金融中心也跃跃欲试,争取成为经营人民币的离岸业务中心。
从民心相通角度来看,中欧之间的文化科技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有助于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增加认同感。另一方面,某些与民心相通有关的活动也带有商业机会。唯有如此,才能将一带一路打造为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
围观6人
我要评论